2024-04-25 06:30:01   新闻资讯

中国女排的35年,感动无数观众:这一次,我们又赢了!

Date-2024-04-25 06:30:01
新闻资讯
中国女排的35年,感动无数观众:这一次,我们又赢了!:
为了国家的利益,使自己的一生变为有用的一生,纵然只能效绵薄之力,我也会热血沸腾。

——果戈理
刚刚看完《夺冠》,身上都是滚烫的。

电影实在太燃。

行云流水,爽到天际,就感官体验来说,两个字:

激嗨。

中国女排,一经提起,无人不热血。它像一团火,经年不息,燃翻14亿人。
但让我们激嗨,不是《夺冠》的初衷。

在电影中,我看到了中国女排身上折射出的另一种情结。这种情结,14亿中国人都深埋于心。当成脊梁,当成命脉。

它叫:

中国魂。
电影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中国女排首次夺冠。

80年代,物质贫瘠,百废待兴,一切都在蓄势待发。在国际赛场,中国的话语权还不够强大。

有人嘲笑:只配玩小球。

意思是,中国只有一个乒乓球。

我们当然不服。

但在国际赛场,三大球是否成绩斐然,是一个国家的运动水平是否出色的标准。

中国在三大球上,太需要一个突破口了。

我们受够了在国际赛场被低看,被羞辱。我们需要以实力,冲出去,去告诉世界:

中国可以!

中国人可以!
就在这种逆境中,中国女排横空出世。

以郎平为代表的中国女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以魔鬼式的极限训练,变成一支战斗力惊人的队伍。
她们背后的故事,在《夺冠》中,被我们一一看见。
当时训练场地非常简陋。

在漳州,工人用28天建起一个竹棚馆。竹竿为架,竹蔑席为顶,地面傅一层煤渣,上面黄土、石灰、盐水三合一。

遇上下雨,队员们一滚,就是一身泥。
这就是她们的训练场。

在这种地方训练,队员们身上伤口、瘀青无数,睡觉都无法侧卧。
也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女排队员们提出一个口号:

“滚上一身泥,磨去几层皮,苦练技战术,立志攀高峰。”

电影中有一幕,再现了女排队员的训练场景。

她们翻滚。

跳越。

腾挪辗转。
她们一次次飞扑,跪滑,冲刺......

当筋疲力尽时,袁指导仍然加练。

他大吼,“日本人不会对你手软”,“美国人不会对你手软”,然后又将球砸过去。
每个人的腿上,都是青一块,紫一块。

但还是凭着本能,一个接一个地,将砸过来的排球接起。

她们用10000次、100000次的训练,让所有动作,都成为条件反射。

让所有接球、扣球、发球,都成为肌肉记忆。
还有一幕,是训练馆的墙,被砸出大小不一的坑。

这是多少人的血汗,才能换来的无声的“奖章墙”。
苦不苦?

苦!

上不上?

上!
然而哪怕拼命,也遭遇打击。

一个科研人员说:

“现在美国都用上了计算机,他们说用科技可以分析每个运动员的打法,研究最好的战略,以后的女排比赛,靠的不是人,是科技。”
那时中国有计算机吗?只有一台。

可以用来提升女排的打法吗?不能。根本没人操作。

这意味着,中国女排夺冠,又增加了一重难度。

但几分钟以后,袁指导命令,把拦网抬高15厘米。
然后大吼一声:“练!”

这可是男排的网高。不是女排的。

姑娘们二话不说,在这种近乎恐怖的高度下,继续跳,继续扣,继续玩命。
“我们这么干,计算机能算出来吗?”
是的。

计算机算得出规律,算不出精神。

算得出人的打法,算不出人会拼命。

谁能想到,在东方,在中国,有一帮姑娘,比男人更狠,比钢铁更强。
为了积累赛场经验,她们与国内最有实力的江苏男排对决。

打到后来,男排队员个个肃然起敬。
她们没有节日,只有球。

没有生活,只有球。

她们流血不流泪。

要球不要命。
唯一目标,就是夺冠。

一如《悟空传》里那句台词,“天要压我,我劈开这天;地要挡我,我踏碎这地。”
她们浑身伤痕累累。

郎平脖子以下,没有一块骨头是好的。

其他队员个个都是陈伤旧痛加身。

但姑娘们不诉苦,从早到晚,都在竭尽所能,反复训练。
郎平说:

“只要你打不死我,我就和你咬到底。”

“哪怕我输给你,我也要把我的水平打出来,永远不放弃。”
1981年,中国女排先后战胜巴西、苏联、南朝鲜、美国、古巴和日本后,以七战七捷的成绩首次夺冠。

多少人,热泪长流。

多少人,奔走相告,彻夜难眠。

此后,中国女排四个字,成了无数人的燃点。一提起,群情激昂,斗志满满。
而此后,中国女排不负众望,豪取五连冠。

1981年,世界杯夺冠。

1982年,世界女排锦标赛夺冠。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夺冠。

1985年,世界杯夺冠。

1986年,第十届世界女排锦标赛夺冠。

所向披靡,无人能敌。

这份殊荣,直至今天,仍然撩动无数父辈的心。
新华社有过这样的评论:

中国体育在三大球项目万马齐喑、昏昏欲睡的关口,还有中国女排振聋发聩般地登高一呼、应者云集。

少年寻找激情。

中年人寻找回忆。

老年人重温经典。

每个人都在这场胜利中找到了归属,找到了自己。
中国人的血性,在这种胜利中,被点燃得豪情万丈。

可以说,那时最大的明星,就是这群浑身伤痕的姑娘。

因为她们,就是行走的“中国魂”。
电影第二部分,是讲因种种原因,自 1986 年之后,近 20 年无冠。

如果没有荣光,从未赢过,中国女排被非议的程度,还没那么深。

但她们曾给一个时代带来希望,

燃过所有中国人的魂,

热过华夏民族的血,

她们的沉默与低迷,显得更加令人灰心。

有人气急败坏,“中国姑娘,高不过俄罗斯,跳不过巴西,也没有塞尔维亚和意大利的力量,拿什么和人家拼?”

还有人说,中国女排,昙花一现,不过尔尔。

而“铁榔头”郎平,已成为职业体育人,曾受聘于意大利、美国,并带领所在队伍,在各大世界级比赛中,获得骄人成绩。

中国人的心,是在一起的。

恰如电影《夺冠》里说:“中国排球,没有我,没有你,只有我们。”
2013年,郎平临危受命,回到中国,在士气低迷之际,再度挂帅中国女排,带领女排冲刺里约奥运会。
2016年8月21日,中国女排以3:1战胜塞尔维亚,在时隔12年后,再次让世界刮目相看。
王者归来。

重回世界之巅。
所有观众都热血沸腾,热泪盈眶。

中国女排,好样儿的!好样儿的!
那一年,郎平当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主办方给出的颁奖词是:

雄心志四海。
临危不乱,一锤定音……
拦击困难、挫折和病痛,把拼搏精神如钉子般砸进人生。一回回倒地,一次次跃起,一记记扣杀,点染几代青春。
因排球而生,为荣誉而战。
一把铁榔头,一个大传奇!
中国女排,再度令所有人潸然泪下。

她们已然成为图腾。

成为象征。

成为一种具化的精神。

从“铁榔头”到“狼图腾”,她们就像一个铁娘子,一枚硬汉,无坚不摧,最终带领着中国女排,震惊了世界。

热血犹在。

荣光依然。

简媜说,当上帝赐给你荒野时,你别慌。因为那意味着,他要你成为高飞的鹰。

在中国女排身上,这句话体现得淋漓尽致。

她们的训练一如既往严格。
郎平不会因为队员技术定型,放弃死抠基本细节,提高基本功。

她勇于启用新人。

她打破主力与替补的分野,坚持采取轮换制,一方面保护球员,不至于大面积伤病;另一方面,也是演练阵容,设定B计划和C计划,频繁变阵让对手捉摸不透。

她让所有运动员,懂得享受体育,爱排球,爱赛场,燃烧女排精神。
在她的改革下,中国女排重振旗鼓,绝地反击,涅磐重生。

而这些,都是技术上的。

女排精神,在另外的东西上。
正如郎平说:决定输赢的,在输赢之外。

那些到底是什么?

她回答:

不是赢得冠军。
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
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
这就是永不放弃的女排精神。

也是14亿中国人的中国魂。

它告诉我们,任何低谷,都只是挑战,挺住、拼搏、协作,就能迎来黎明的曙光。

山河浩荡,龙魂犹在。

浩劫来袭,龙魂不死。

龙魂在,百难当前,众志成城,一往无前。
《夺冠》上映的时间,是2020年9月25日。

有人替它惋惜,说错过了春节档。

但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2020年,中国开启hard模式。

在某种意义上,你也可以说,这是中华民族又一个挑战,另一种赛场。

没有谁不向往清风明月的时代。

但既然灾难已来,哭泣无用,不如迎头而上。

在疫情面前,14亿中国人从未退缩。

大家团结在一起,共同抗疫,“医无私,警无畏,能者竭力,万民同心。”
医务人员的手,被汗水腌得皱了皮。
请战书上摁满指印。
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已经年近60。

他身患渐冻症。

走路不稳,一瘸一拐。
但老院长隐瞒病情,一直站在抗疫第一线。

没有人说苦。

没有人后退。

14亿中国人,齐心协力,一起站在生死一线。

环卫工上战场。
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筑工人日以继夜。
警察站岗在一线。
无数普通人,为同胞伸出援手。

一位小伙子,从土耳其人肉背回两千只口罩送给交警。

当交警问他姓名时。

他说:“免贵,我叫中国人!”

风暴把人碾成齑粉,也凝聚成新的大陆。

几个月以后,疫情定,民心安,万物复苏。

我们从未像今年一样,如此深切地感到,身为中国人,温暖、有爱、有底气。

也从未像今年这样,觉得这块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一种精神,真的可以除灾难,定乾坤。

这种精神,也是女排精神。

它在现实生活里,召唤出无限的勇气,无穷的意志。

它让我们每个人,面对困难,不怕困难。

面对灾难,团结协作。

而之后的抗洪中,中国人再度以实际行动,表现出了“中国魂”。
消防员、民兵、军人,集合在一起,逆行而上,抗洪抢险。

他们双脚泡得发白。
长时间泡在洪水中央。
他们是别人的儿子、弟弟.......

但在灾难中,

他们有共同的名字:英雄。
紧接着,儿郎回乡驰援。
阿姨们装沙袋。
老人们守大堤。
他们所做一切,不是“因为名”,“因为利”,而是“因为我们是中国人”。
因为有这种精神,任何困苦,都无法压倒我们。

灾难过后,我们也需要一种不死的精神,再次告诉世界,中国,从不认输。

中国,也不会输。

就像郎平无数次说过的,“精气神不能输掉!”

在这种意义上,《夺冠》不是体育电影,而是国民电影。

它的燃情岁月里,全是中国人的神与魂。

国,有国之挑战。

人,有人之逆境。

但无论面对什么,无论对手多强大,我们骨骼坚硬,灵魂不怂。

拼!

拼下去,像中国女排一样,以200%的拼劲,夺冠,拿金牌,点燃中国魂。

因为,我们是华夏儿女!

是自己赛场上的“中国女排”。

女排精神在,龙魂在。

龙魂在,中国人在。

相关资讯

相关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