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9 00:30:01   新闻资讯

看完杨倩父母背景才明白:为什么冠军偏偏是她?

Date-2023-10-19 00:30:01
新闻资讯
看完杨倩父母背景才明白:为什么冠军偏偏是她?:提到奥运会,热血和荣耀就在心中挥之不去。然而,除此之外,在今年的东京奥运会上,我们也看到了很多育儿相关的启示……

女足王霜说过:“运动员拼到最后,其实拼的都是努力。”

我们总以为天才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生来就是天才。殊不知,那个在舞台上闪着光的人,他在灰暗的角落遭受过多少寂寞,付出了多少无人问津的努力,又耐受了多少回脱胎换骨的自我蜕变。

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乃至成功,背后都离不开父母、长辈的成就和托举。下面这一个个奥运故事,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陈芋汐摘“05”后奥运首金

妈妈心得:相同水温才能融合

7月27日的东京奥运会上,来自上海的05后姑娘陈芋汐和搭档张家齐在跳水女子双人10米跳台决赛中,以363.78分的成绩夺得金牌,这也是历史上中国队“05后”夺得的首枚奥运金牌。
“齐汐”组合每跳都接近完美,解说:下饺子的水花都比这大。网友纷纷祝贺:“跳水梦之队两位妹妹太厉害了!”
都说一个成功的人背后往往有一个成功的家庭。陈芋汐出生于体操世家,祖父和父母都是优秀的体操运动员。

妈妈董春华年轻时曾是体操运动健将,获得过四川省运动会冠军,全国体操比赛季军,88年进入上海体育学院,92年本科毕业留校任教至今,现任体训学院体操教学团队教师、副教授。

一提起女儿,她变得健谈起来,眼神里藏不住地透露出自豪。

01

小孩子不一定要“听话”

小时候的芋汐就比普通孩子爱闹爱动,并且很喜欢体操。在她的眼中,体操房就是游乐场,正面翻、侧手翻、挥彩带……各种玩。在大多数人看来,女儿在体操方面天赋异禀。

但作为妈妈,董春华一开始没有刻意培养女儿走上体育路。运动员出生的董春华深知从事体育事业要吃很大的苦,对待活泼可爱的女儿,她更多的是心疼。

机缘巧合之下,条件出众的陈芋汐被选进跳水队,凭借着以前的体操功底,加上刻苦训练,成为了跳台上的佼佼者。

芋汐加入跳水队后,因为常年集训很少回家。每次和芋汐通话,董春华都不舍得挂断电话。芋汐训练留下的伤痕,董春华特别心疼,小芋汐成了安慰妈妈的人。

芋汐夺冠后,董春华的朋友圈也变得热闹起来,陆续有人发来祝贺,也有不少人向她讨教育儿经。

“我认为孩子不一定要听话,我从来不主张孩子一定要听话。皮是孩子的天性,就是因为顽皮他们才能释放天性。”董春华认为不论是女儿还是学生,顽皮一点都没错,而家长和老师要做的就是引导。

02

保持相同水温才能融合

对董春华来说,不论是做妈妈还是做老师都让她十分享受。与学生的相处也和女儿一样,用她的话来说就是“保持相同的水温”。温度相同的水很容易就融合到一起,而温度相差很大的水,就很难融合到一起。

在日常生活中,董春华常常保持着和孩子们一样的温度:“冷水和热水不易相融,所以他们对什么事情热衷我也就对其热,他们对什么事情冷淡我也就和他们一样冷。父母的温度、教育者的温度要和孩子保持一致,这样他才会认同你,与你分享。”也就是这样大家才会有更多的共同话题,便于之后对孩子的引导。

董春华与年幼的芋汐在体操房
同时,董春华在施教过程中注重“逆向思维”, 学生做得好时要适度鼓励,而遭遇失败时一味的鼓励只会带来更多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共情,需要和他站在一样的高度去理解他。

“很多时候勇气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给的。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如果一个劲给别人加油,他不一定就能加油了。相反,如果你告诉他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耐心疏导,效果就会更好。”

说到这里,董春华分享了一个她和女儿之间的小故事:很多时候女儿训练或者比赛成绩不理想,在打电话回家的时候,她常常用调侃的语气说:“要不闺女,咱不练了,太辛苦了,回家吧!”女儿一听反而打起了精神说怎么能这样想,并且自己就先调动了起来。

就是这样的循循善诱,使得董春华和孩子们更平等地交流,与他们打成一片。

杨倩再夺金牌

父母道:平常心看待一切结果
7月27日,在十米气枪混合团体赛中,杨倩、杨皓然又为中国斩获第9金。同时这也是杨倩在此次奥运会上的第二枚金牌。

有人说,失败的人大体相似,而成功的人,各有各的路。拿到首金后的采访,杨倩说:感谢爸妈,教育了我,培养了我。

看了杨倩的成长经历,发现她走的这条路,叫做“扎根”。

01

转折点,给孩子选择的权利

宁波姜山镇的7月,一抹香风,十里荷花。2000 年,杨倩就出生在这里钟秀之地。父母都是普通人,小杨倩在爱里长大。

杨倩的父亲杨利成是一名海警老兵,杨倩从小生活在一个军人家庭。除了与生俱来的射击天赋,也离不开军人老爸言传身教的沉稳品质。

在周围人眼里,她乖巧,沉稳,学习成绩也不错,在家里人眼里,杨倩更像个“傻大妞”,大大咧咧的。

2011年,11 岁的杨倩上四年级,因缘巧合中,她遇到了一生的恩师——启蒙教练,虞利华。

作为培养过 120 多个全国冠军的射击老手,去小学找寻储备队员是他的日常工作。这一找,就找到了杨倩身上。

杨倩父母犹豫了。试想一下,如果有两条路,一条路,中规中矩,和大多数孩子一样,升学、工作,四平八稳的人生;另一条路,有点冒险,选择体育,全身心投入,不拿出点成绩不罢休。

你会选哪个?父母不想把个人意愿强加在女儿身上,他们把所有问题铺开,揉碎,全部摆在女儿面前,让她自己想。

没想到,先下决定的是杨倩。“想明白了。”杨倩这么跟父母说。一个决定,决定一生,11 岁的杨倩已经学会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02

瓶颈期,告诉孩子坚持

没有一种天赋,不需要努力。这是父母从小教育杨倩的道理。

11 岁进入体校训练,说不辛苦是假的。前两年的训练生活,都是以基础动作为主。卧姿、跪姿等,比起打枪来要枯燥得多。刚开始练习一个动作,保持一个姿势十几分钟,后来慢慢增加到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小队员练到哭司空见惯,杨倩也是一样。

十年的训练生涯中,杨倩打过两次退堂鼓。第一次,因为日复一日军训一般苦行僧的练习,她萌生了放弃射击的想法。回家重拾学业,是不是也可以呢?

在即将放弃的关键时刻,父母拦了一把。

“努力的理由只有一个,不努力的理由有千万个。放弃是最好走的路,半途而废轻而易举。只有你能为自己的未来买单,你只有努力向上爬。在竞技场上,没有坐享其成一说。你不努力,就得出局。”

这些道理,杨倩的父母想来都说过。年幼的杨倩听进了父母的话,“不要半途而废”,是父母对童年杨倩的坚持。度过最难的瓶颈期,杨倩的射击走上了正轨。终于,12 岁那年,她拿到了全国亚军。

进入国家队,对于普通体育生来说,已经是不错的结局了。可杨倩父母不止于此。父母之为子女,谋之深远。不能落下学业,是他们对少年杨倩的坚持。

在父母的鼓励和帮助下,16 岁那年,杨倩考入了清华附中;还拿到了学校的奖学金。18 岁,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经济学院。

进入大学之后,杨倩也没有荒废训练,不止在多个重量级射击比赛中夺冠,还打破了不少全国纪录和世界纪录。

03

平常心对待一切结果

目似游隼的坚定,泰山崩于前而不变的心态、冠军唾手可得却不为所动的淡定,是射击区别于优秀选手和世界冠军的关键。刚接触射击时,“临场紧张”是家常便饭,连续多场比赛,杨倩都因为过于紧张发挥失常。可现在的杨倩,心理素质堪比老将。

在夺冠后,杨倩母亲说,“孩子拿到奥运冠军,作为父母肯定感到开心和骄傲,但我们也常常告诉她,要平常心看待一切结果。”

有这样的父母,是孩子好心态的底气。

回首杨倩的成长经历你会发现,一个横空出世的天才,家庭、天赋、努力、运气缺一不可。她当然有天赋,但比天赋更重要的是,发现天赋,承认天赋,成全天赋。以及做配得上天赋的努力。

成功的一方面,是她十年磨一剑的坚持和扎根。另一方面,拥有杨倩一样的女儿是幸运的,拥有这样的父母,也是杨倩的运气。

在人生的转折点,把选择权交付给孩子,是尊重;在难熬的瓶颈期,告诉孩子坚持的意义,是负责;在日常的生活里,用平常心滋润孩子,是爱。

未夺冠军也是英雄

“下次再战,你是最棒的!”

在奥运会的这几天,还有很多细节令人感动。

北京时间7月26日,廖秋云拿下奥运会举重女子55公斤级比赛银牌。

这位姑娘来自湖南。关于女儿的成绩,廖爸爸如数家珍。提到每一枚金牌背后的意义,廖爸爸忍不住流下骄傲又心疼的眼泪。

这一次,廖秋云拿到银牌后,父母直接通过媒体喊话女儿:“我们下次再战,廖秋云,你是最棒的!”

而在乒乓球混双冲金失败后,刘诗雯妈妈则上了热搜。她替自己的女儿向所有人深鞠躬,既是感谢,也带有歉意。

网友看了这样一幕都大呼“心疼!”

那个为女儿发声的母亲,其实是在说:孩子,不管结果如何,妈妈都是你坚实的后盾。无论你是不是冠军,回到家,你都只是妈妈的孩子。

运动员的苦,谁不知?没有娱乐。没有假日。日复一日苦练。落得满身伤病。最关键的是,付出那么多,也不一定能够登顶。

正是来自父母的支持、接纳和爱,让这些年轻的运动员们获得源源不断的供给。

来自父母的爱与接纳,能消除运动员的压力,让他们可以全然地享受到自己的运动项目中。

而当一个人能够享受一个活动时,才更容易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

何止运动员呢?这种无条件的接纳,每个孩子都需要。

孩子的成长,其实也是一场奥林匹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巅峰,也都会有自己的低谷,只愿,每个小孩高光之时都有人见证,落寞之日亦有人鼓掌。

愿每位父母永远做无条件给孩子托底的那个人。

相关资讯

相关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