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1 18:30:02   新闻资讯

三代女排三种迭代教育:《夺冠》三种教育理念,家长不能错过!

Date-2024-05-11 18:30:02
新闻资讯
三代女排三种迭代教育:《夺冠》三种教育理念,家长不能错过!: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很多球迷说,看《夺冠》不如看一场实打实的比赛来得激动人心。我认为你说对了!——因为《夺冠》并不想给你看竞技的惨烈或悲壮,也不想给你渲染一个满满当当的爱国精神。《夺冠》更像一个纪录片,贯彻了陈可辛导演一如既往的电影手法,就是“把故事融入到历史背景里”。
在陈可辛导演的镜头下,你可以看到女排40年的时代变迁,人们的思想和状态是怎样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也有很多人说《夺冠》讲的是女排精神,应该带孩子去看一看。虽然这个说法没错,但,其实《夺冠》更值得家长们反复去看。
因为它最可贵的并不是“女排精神”,而是在讲中国这40年,社会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后,教练们怎样绞尽脑汁去探索新的教育方法,而成功方法背后的支撑点,无疑就是当下的时代精神。


顶级教练是全世界最优秀的造梦师,他们不但能够指导队员完成技术上的学习,更能在他们的内心建立一座信念的桥,队员们只有踩着这个桥才能战胜自己,到达彼岸。
所以,顶级教练是当代教育的引领者,学习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对每个老师、每对父母都有至关重要的启发作用。
而《夺冠》的主题结构也通过女排的三个鼎盛时期也被切分成三个时代。这三个时代通过一个固定算式:“队员状态——教练方法——比赛结果”,来证明采用的方法在当下时代是不是有效的。
今天想给大家扒一扒,电影里的三种迭代教育模式。

一、女排的脉动

女排40年大起大落,主要经历了三个辉煌的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改革开放初期,在中国百废待兴的状态下,袁伟民带领队员们第一次登上了女排世界冠军舞台,并且实现了辉煌的五连冠。
随着郎平、梁艳等人相继退役,中国女排从80年代末开始,陷入了长达10多年的低谷。期间,郎平曾带队获得1996亚特兰大奥运会银牌和第13届女排世锦赛亚军——是距离冠军最接近的两次。之后郎平因为身体及个人原因出国留学,中国女排又陷入了迷茫中。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第二个复兴时期,是2001年陈忠和担任主教练后,带领女排艰难走出低谷,以11局全胜的战绩夺得2003世界杯冠军,并于2004年又拿下了雅典奥运会冠军。
距离86年,整整时隔17年。但是由于高强度的训练,队员的伤病给团队留下了巨大的隐患,中国女排又出现了10年冠军荒,再次跌入低谷。
直到2013年,郎平回国再次担任女排主教练,才迎来第三个黄金时期。在郎平的带领下,中国女排于2015年再次获得世界杯冠军,并在随后的里约奥运会及2019年女排世界杯中完成卫冕——郎平带领中国女排在12年之后,又拿到了3个冠军!
至此,中国女排已经拿到了10个世界冠军,成为世界排坛当之无愧的冠军之师!
而三代教练袁伟民、陈忠和、郎平也有着一脉相承的缘分,他们在带领队员中,有同样的倔强,但更有不断迭代、升级的训练方法。

二、魔鬼教练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第一代女排教练袁伟民,队员们送了他四个字“魔鬼教练”——他绝对当之无愧。
袁伟民原男排二传出身,模仿能力极强,控球水平非常高,而且是名副其实的“排球疯子”,经常为了救球,磕掉门牙,了又磕,磕了又装。
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有机会、没经验,百废待兴,中国亟需一个冠军来证明自己。当时国家队喊的口号是:三年打败韩国,五年打败日本。
而中国女排姑娘的现状是:身高比不过美国,身体素质不如古巴,基本功没有日本好,进攻策略全靠心算。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在这种完全没有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袁伟民决定采用了日本教练大松博文的魔鬼训练法,两个字——“硬上”,坚决执行“三从一大”从难、从严 、从实战出发,进行大运动量训练,而且比日本的魔鬼训练法还要严酷。
比如:当时日本女排运动员翻滚接球的最高记录为400次时,袁伟民就要求姑娘们突破极限,创造500次的记录。
练500次,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据当时陪练员回忆,当姑娘们在上面接球200多次的时候,场下的人就已经不忍心看下去了:姑娘们已经的衣服被地板磨烂,汗水、泥水全糊在身上,人喘着粗气,累得爬都爬不起来,但是那球还是不停得砸过来。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前女排队员陈招娣回忆说:那个极限真得受不了,球扔下来得时候,我看到的是两个球,就是模糊了,整个就是霹雳哐啷地乱摔了,最后真是豁出来了,当时就想,死在球场上算了。
而曹慧英的手指也因为长期高强度的训练,多次戳伤之后导致关节变形,至今无法复位。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手指成这样,当时的疼痛肯定是无法想象的,但曹慧英竟然忍着剧痛,硬是把手指掰回原先的位置上,咬着牙,接着练,不敢跟任何人说,尤其是教练。
湖南郴州训练馆还未建好,竹子搭棚,地板上全是木刺,队员们总是一边挨扎,一边挨球。据郎平回忆,男陪练的球个个打得很重,有的时候太疲惫了,来不及躲闪,一个球就过来了。郎平有次直接被球打成脑震荡,躺了两天。
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要怎样实现“三年打败韩国,五年打败日本”?
袁伟民教育她们说:什么是世界冠军啊?就是当所有人都被打倒,趴下了,然后你坚强地站起来了,你就是那个世界冠军。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医疗条件不好,饮食营养跟不上的女排姑娘们每天要接受10个小时的残酷训练。
为了让队员们形成精准的肌肉记忆,教练要求她们每天100个高质量的发球,200个扣球,300个垫球,完不成不许结束,一个完不成,大家一起陪着练。
有次郎平从早上八点练扣球练到下午三点,整整7个小时,不间断,不吃不喝,第二天,她的腿关节全都肿了。
而且,这样的魔鬼训练即使在外出时也不例外。
当年女排姑娘们出访美国科罗拉多州斯普林斯时,队员们一下飞机就被袁伟民直接拉到体育馆训练。
科罗拉多是美国的西部大高原,空气稀薄,再加上20多小时的飞行,女排姑娘们在体育馆狂吐不止。然而,吐完了继续上场训练。
当时准备采访的美国记者看到这一幕时,被惊得目瞪口呆。他们发出灵魂的拷问:“中国人到底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是什么信念在支撑着这些血肉之躯,让她们成为“铁血战士”?
当年的美国人很难理解中国人的“拼”。
那时候的女排姑娘们一听到袁伟民的脚步声,也会条件反射的打哆嗦,但是女排姑娘们更害怕的是——被落下
郎平在训练中也多次受伤,回家后却不敢和父母说,因为害怕父母不让她继续打下去。在中国对战日本的一次比赛中,曹慧英一次跃地快攻步时,小腿当场断裂,场上裁判示意她可以退场换人,但是曹慧英却决然拒绝,仍痛打完全程。
教练这么狠,训练这么苦,为什么她们宁可死在球场上,也要倔强前行?和当时的美国人一样,时隔40年后的现代中国人同样很难体会她们为何要球不要命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当时袁伟民对队员们说的一句话很贴切:“没有你,没有我,只有我们!”是集体荣誉感在每个人的心中都催生了巨大的使命感。无论何时,队员们心里的目标都无比明确——升旗,拿牌,夺冠军!这种信念在女排姑娘们的心里铸成了铜墙铁壁。
在1981年,中日比赛最后一个球落地时,女排姑娘们抱头痛哭,守在收音机和电视机前的中国人更是血脉贲张: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人山人海,人们彻夜高呼“中国万岁,女排万岁!”
魔鬼教练袁伟民,要球不要命的女排姑娘,和仰头呐喊、激动不已的观众们成为那个时代最苦、也是最美的构图。
女排夺冠给中国人带了什么?
一位年轻的教师在信中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由于你们的胜利,为国家、民族争得了荣誉,唤起了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也唤起了我对国家前途的信心,使我心灵深处的一潭死水重新荡漾起希望之波。我以前看不到出路,只是徘徊。现在我看到了,为了民族,为了中华之觉醒,我们这一代不能徘徊,要奋斗,奋斗!”


《人民日报》还专门开辟了“学女排,见行动”的专栏。登载了很多热血新闻,例如“某工厂女工看了女排的事迹之后,每天早来晚走,精心操作,班产量天天超额完成计划”;“某煤矿工人看完女排比赛之后,自觉加义务班,日日超产”等等。
全民空前的团结和迫切的愿景催生了一批批前赴后继的逆行者。长辈们常说,那时候学习、工作不用催的,大家都是自己主动去寻找机会;那是读书比吃饭还重要的时代,人们对于知识和机会呈现了“饥渴”的状态,几乎每个人都是理想主义的践行者。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被喻为“魔鬼教练”的袁伟民主要的教学思想是:打压式管理。
这个教育方式的特点是:在激发队员潜力上往往不是鼓励、不是呵护,而是“无情”地打压,来激发她们的潜力。比如培养郎平时,故意让她单独训练蹬杠铃,达不到100公斤,不让她入队训练。比如在陈招娣帮助郎平一起练球的时候,被袁伟民恶整。在训练中,教练通常显得很无情,有时候甚至很不讲道理,教练和队员之间经常出现“水火不相容”的状态,从规则到心态上统一“军事化管理”。
举个经典的例子。在1981年,中国对日本那场经典的比赛中,中国女排的球员们似乎还沉浸在晋身世界冠军的喜悦当中,转眼间,12比15,7比15,比分竟被顽强的日本队扳成了2比2平。
决胜局的较量开始了。
第五局开始后,中国队与日本队咬的很紧,当中国再一次以14:15落后时,袁伟民叫了暂停,他眼里布满血丝,严肃、愤怒的斥责:“你们要想一想这是在什么地方打球。要知道我们是中国人,你们代表着中华民族,祖国人民在电视机前看着你们,这场球不拿下来,你们会后悔一辈子!”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现在我们看来会觉得袁伟民的话太重了,可能会给队员带来压力,但早已被训练皮实的队员听到这当头棒喝,更加严谨以对。比赛继续进行,孙晋芳将球传给了4号位的郎平,郎平一记重扣,中国队夺回了发球权,最终中国队以16比15险胜日本。
在袁伟民的强压下,队员们的反应是怎样的呢?她们往往撑死到底,绝不认输。时隔多年后,袁伟民在自传中回忆和曹慧英的一次对抗,说:“这一天我让大家停下来,就练她一个人,她很生气开始和我顶牛,不吭声也不理睬,就是拼命滚翻救球。
“练了一会,我让陈招娣做她工作,接着再练,她仍然憋着气不讲话,场上气氛十分紧张。我一点也不放松,耐心等她战胜自己。

如果时光穿越,袁伟民的魔鬼训练和强硬的态度放到10多年后的90年代或者现代,恐怕要引起极大争议,而在当时,如果没有袁伟民的忍痛高压手段,就没有中国女排的第一次崛起。

三、“小陈指导”or“帅哥教练”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渐渐发展,物质生活越来越充沛,尽管很多人依旧怀揣梦想,但也会时常徘徊在物欲与理想之间,而女排在五连冠后,沉寂了10多年。甚至有媒体放话:中国女排没救了,谁当教练都不行。
2001年,做了10多年助教的陈忠和担任主教练时,提出了一个要求:不想夺冠的不要。
这个要求背后其实是一种无力感,因为对比第一批老排球队员齐扎扎的:“升旗,拿牌,夺冠军”,全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已经慢慢的发生了变化。中国慢慢强大,已经不需要用一个冠军来证明自己,电视前也没有那么多热血沸腾的观众,来自社会的使命感渐渐减弱。
那么,如何再让队员重新拾起排球的热情呢?陈忠和选择了:“相伴式”教学,兴趣为上。
同样是大强度训练,同样模仿国外进行实战,但陈忠和与队员们的相处却是截然不同的。在陪练时期,女排姑娘们亲切的叫他“小陈指导”,在当教练时期,队员们喜欢叫他“帅哥”。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性格温和的陈忠和既是姑娘们严格监督者,又是她们的情绪调和剂。
陈忠和回忆陪练时期,他说:“女排姑娘们会“捡球时故意装‘不小心’拿扔我,看我被砸后莫名其妙的样子,却装着若无其事,过后才大笑一通。”
“有时训练完,我找衣服穿,才发现有人故意把我的衣服给藏起来,让我好找。看我找不到衣服的着急样子,她们站在旁边大笑特笑。”
当姑娘们练球有情绪了,也总是喜欢把随和的陈忠和抓起来,往地上。
陈忠和被誉为中国女排5连冠“第一陪打”,平均每天要发几千个球,肘关节被打到粘连。和姑娘们一起吃苦,一起钻研的“小陈指导”和队员们产生了深厚的革命友情。
有一次,女排出国比赛,当地华侨给姑娘们每人送了一件大衣当礼品,队员们心疼没有资格出国的“小陈指导”,自发凑钱买了一件相同大衣的带回国,送给他。《夺冠》里说的是每人织了几针的毛衣——背后是陈忠和与女排姑娘相伴左右的深情。
在陈忠和做主教练正式带队时期,更把这种相伴模式发挥到了极致。他同样选择了“HARD模式”,即魔鬼训练。其中有“27条军规”,涵盖队员“吃、穿、住、行”等各个方面。
如:训练期间不能接打电话、不能会客;手机和呼机不能带入训练场,午休和夜晚时间必须关机;队员统一着装,不能佩戴饰物,不能染发,留奇异发型;吃饭不能浪费,对球迷待人接物要有礼貌等等。
但规则里最厉害的一条是:教练员必须和运动员一起遵守。除了相伴式教学方式,陈忠和还鼓励队员放下包袱,享受到体育中来。
有人说电影《夺冠》欠陈忠和一场雅典奥运会的关键剧目。在陈忠和的带队下,中国女排2003年,面对巴西、美国、日本、古巴、意大利等11只世界强队的单循环积分制,以11战全胜的战绩拿到世界杯冠军,简直所向披靡。
而2004年,在雅典奥运会现场,被誉为“世界第一副攻”的赵蕊蕊在之前的训练中骨折,只上场了三分钟就旧伤重发。核心缺阵,中国女排更加被彻底看衰,而决赛的对手却是拥有被球迷称为“BUG”的世界第一主攻加莫娃的俄罗斯队。
比赛一上来中国队就以0:2落后,站在了悬崖边上,甚至俄罗斯队从教练到队员脸上都已经洋溢出冠军的喜悦,而国内某门户网站已经迫不及待地打出“中国女排屈居亚军”的新闻。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当时女排姑娘们也慌了,而陈忠和却一脸平静,挂着淡定的笑容,他叫停了比赛,冷静地和姑娘们说:现在什么都别想,你们就当自己已经输了,放开去打吧!我们现在的目标就是从她们手中拿一分算一分。
温柔才是女排姑娘们心里最暖的力量,陈忠和成功地卸下了女排姑娘们的心理包袱。0比2落后,却3比2绝地反击——陈忠和这个“微笑主帅”给全世界都留下了最深刻回忆,动人的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女排精神:哪怕是输,我们也要坚持到底!
因为追逐梦想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是一种很美的自我升华过程。虽然追求的东西,未必能够完全得到,但我们一样要勇于保持追逐的姿势。
2008年北京奥运会,郎平率领的美国女排击败陈忠和率领的中国女排——世界又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四、“铁榔头”说单靠精神赢不了球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好的教练善于使用心术,知道如何激发队员们的心力,让心力引领着她们战胜困难。
大集体时代,袁伟民用“打压式”教学激发队员们的潜能;经济蓬勃发展时期,陈忠和用“相伴式”深情,帮队员们卸下包袱;而科技大发展的时代,集体热忱已经渐渐淡化,自我超越成为新的时代精神。
2016年,郎平带队要前往巴西参加奥运会,陈忠和说:“现在的中国,一场比赛夺冠了,再也没有人上街又唱又跳,大家对中国女排能不能夺冠已经不是很在乎。中国可能不再需要一场冠军来证明自己。”
夺冠的使命感渐渐退却,姑娘们还能为谁而打球?
郎平给大家做了问卷调查:

你爱不爱排球?——说:我不爱。从来没有人问过我爱不爱排球,谢谢你,我决定去读大学。

你此刻心里想的是谁?——“郎平!”老队员说;“自己!”新队员说。
女排姑娘们的英雄情结逐渐从集体荣誉感转化到自我征服上来。
“朱婷,你回答我,你为什么打球?”电影《夺冠》中,郎平一遍遍追问“闷葫芦”朱婷。
朱婷没有回应,郎平继续追问,一遍、两遍、三遍,语气越来越严厉,态度越来越严肃。
朱婷内心也做着激烈的斗争,她不明白郎平为何这样刁难她,因为来自河南农村的她,上面有姐姐,下面有弟弟妹妹,家里贫困窘迫,她过来打球就是为了父母,改善生活,这是一个公开的秘密。而郎平却公然当众去追问她,等同撕掉了她内心的那块遮羞布。
她屈辱的回道:“为我爹妈。”
郎平却不依不饶,继续追问:“那你永远也打不出来。再想!”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想成为你,满意吗?”朱婷怒吼着说出这句话,挥起一球,砸窗户。
看着朱婷撕破脸面暴怒,郎平却放下心来,冷静地对朱婷说:“你永远成不了我。朱婷,你是我见过最棒的球员,你不用成为我,你只要成为你自己。
郎平一席话让朱婷泪流满面。
编辑搜图
为自己打球,为自己夺冠,活出精彩的自己——是当下的时代精神。大赛前,郎平对姑娘们说:“过去的包袱,由我们这代人来背,你们应该打出你们自己的排球。”
郎平不仅给女排姑娘们进行思想上的减压,在生活上也不再执行军事化管理,鼓励姑娘们谈恋爱、逛街、化妆等等,把生活的多样性还给青春热血的女排姑娘;并进行科学训练,同时聘请了多名医护人员,有效地减少了运动员的伤病情况。
在赛场上,郎平主教的队员们,一改往日的苦大仇深,都展现了自己不一样的魅力:霸气怒吼的朱婷,爱笑的美丽队长惠若琪,喜欢转球的张常宁,佛系的林莉和颜妮,时不时飙出海豚音的袁心玥等等组成了一副百花怒放的生命图景。
然而,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苦战五局后晋级四强,有媒体采访郎平,郎平却说:“不要因为我们赢了一场就谈女排精神,单靠精神赢不了球。
单靠精神赢不了球!这句话特别的“敢”!颠覆了我们的三观,却是实实在在的大实话。
随着科技爆炸时代的到来,“大数据”、“信息化”直接威慑着“人类智慧”的极限。2018年,国际围棋第一人柯洁挑战人工智能“阿尔法狗”失败,失声痛哭。一向傲娇的他提前感受到被人工智能碾压的残酷。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无疑,科技大爆炸成为人类世界的一个重大转折。如何驾驭好新科技而不被对手利用科技碾压?——成为比赛中首当其冲的新问题。
为了应对这样的问题,郎平执教后做出了三项重大的改革。

第一:采用大国家队模式,增加进攻人员的可选性和进攻路线的多样性。

第二:全球聘请教练,拓展眼界,吸收全球的丰富经验。

第三:取消主力和替补,只分首发和非首发,打造变幻莫测的阵容。
《夺冠》电影里有个镜头让人惊叹。在比赛场上,对方球员刚出招,郎平就示意工作人员将对手资料进行数据分析,让计算机分析对方的招数,然后再针对分析制定应战计划。而我们的女排姑娘们在郎平的新模式下,队员是灵活的,进攻路线也是多变的,所以成功的绕过了计算机的围堵。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走过70年代的郎平,既有改革开放初期的“钢”,又有弄潮博浪的“新”。如果说袁伟民是中国女排的奠基人,张忠和是守护者,那么郎平就是一路成长起来的领导者。她用大思维托举了中国女排的高度,让每个队员真正的在享受体育时,实现超越自我。

结语:

中国女排三次颠覆特别好的展示了三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我们依稀的看到“不打不成材”的时代慢慢淡出舞台,“成为自己”的时代携着“炫酷科技手段”铿锵而至,所以,作为教育者,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我们的观念也得跟着变一变,跟上潮流。


我是@佩宁说,某平台签约作者,辞职带两娃的偏锋女性,擅长用长文字和视频表达现代熟女生活观,专注于情感、育儿及家庭领域,关注我,我指给你看浩瀚星空。

相关资讯

相关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