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6 00:30:02   新闻资讯

从「中国女排」到「夺冠」,几代中国人不一样的时代记忆

Date-2024-05-06 00:30:02
新闻资讯
从「中国女排」到「夺冠」,几代中国人不一样的时代记忆:

1.时代烙印下的集体记忆


“当时中国最火的话题就是排球,每天跟我一起骑自行车的人都在跟我聊这个。”这是德国人乐柏口中1984年的北京。当时中国女排正在洛杉矶奥运会3-0击败美国,获得金牌。

@德国人Leo乐柏说

1981年 北京
从81年到86年,袁伟民主教练带领中国女排创下“五连冠”神话。“中国女排”这个词,从那时开始包裹着的就不仅仅是这个团队或者哪一场比赛,更是时代烙印下的国家集体记忆。

1981年 北京
81年首夺世界杯那天,天安门广场聚满了人,在广场彻夜高呼“中国万岁,女排万岁!”次日,几乎所有报纸头版,都是女排夺冠的消息。

这场胜利,让打心眼里自卑的中国人找到了一点自信,迅速被拔高到激励整个民族精神的高度。女排“五连冠”之后,女排队员也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上升到了不一般的高度。

1981年 上海

1975年 美国
“五连冠”背后,就是袁伟民教练的功绩,这也是中国女排走向女排精神的起点。电影就从这里开始讲起。袁伟民的玩儿命训练法。在当时中国排球的训练体系中他们觉得排球所有动作都是训练出来的,熟能生巧,训练量越大,摸球次数越大,球感越好。

在当时的《体育报》社长鲁光的一篇报道《把掌声分给她一半》里。他真实的还原了当年女排的训练经历:没日没夜的苦练,一周只有半天休息,其他时间除了吃饭和睡觉,就是在训练。男教练站在高处往下扣球,球员要接住,很多球员在训练的时候身上都是青一块紫一块,常年如此。很多女队员练到忍受不了,精神和身体都忍受不了,不行,还是得练。

这篇文章后来被收录到了小学语文的课文当中。集体主义到了现在也是上面需要宣传的重要课题。

2.官方欢迎的集体主义


训练也并不会因为时代进步有所变化。在陈忠和做教练的八年期间,所有集训加起来的休息时间不超过一整天,那一天是2008年的春节。其他时间,都是在磨炼,赵蕊蕊就是这种磨炼体制下的一个个体牺牲的代价,疲劳性骨折当时已经成为全队队员共同的问题。据前队长冯坤回忆,赵蕊蕊在场上的那一声骨折,啪,如竹子断裂的声音,每一个球员都清清楚楚的听见。而队医对之前赵蕊蕊提出的伤痛问题,只觉得她是“想偷懒”。

不顾个人意志、非常不科学简直称得上野蛮的训练方式。以伤害运动员的身体作为代价获得荣誉,宣扬的是个人牺牲小我成就国家抹杀自我意识的精神。那个时代的胜利,就是这种玩儿命换来的。说实话,这种玩儿命换来的胜利,是一种高成本的胜利。背后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了。同时也造成了一个不好的结果,很多退役球员在退役之后非常厌恶排球。不想接触排球。


3.当今时代烙印下的集体记忆


不知道是因为无形的手,还是因为电影中出现的这些人还在的原因,电影每一段衔接得都十分突然,清晰得仿佛能看出一把隐形的剪刀在每一段胶片上剪出来的刀口。陈可辛也坦率地承认这是官方欢迎,而民间也能从中找到情绪共鸣的那种电影。这是电影反思不够深刻,也不够危险和迷人的原因之一吧。
两个特别清晰的“剪刀手”,一个是郎平去美国的原因,另一个是陈忠和教练的弱化。
第一个很好理解,郎平的“出走”是不能提起的禁忌话题。连她自己本人在记者会上也没说出原因。郎平自己在自传里才说出来事情的真相。郎平当时离开中国,前往美国女排执教,和中国排协的“助攻”脱不了关系。
她因为长期的训练和比赛所积累的伤病日益严重,甚至走路都一瘸一拐,美国医生推荐她到更有治疗经验的加拿大去治疗,经过了很久的治疗后基本痊愈了,但是这一笔治疗费用却十分昂贵,对于当时的她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于是她找到了排协,希望排协报销一部分费用,但是排协却明确的拒绝了,原因是郎平属于违反规定,私自出国治疗,没有经过批准,因此不予报销,只能自己承担。

卸磨杀驴也是中国体育十年如一日的一贯作风。在我小时候,湖南省体育局传达室的保安,就是退役多年的举重奥运金牌运动员。只是没想到连郎平这样“国家标签”一般的人物也会得到这样的对待。

在很早的时候,郎平就已经摘除了全部髌骨,前后做了7次软骨移植手术。一跑步就是骨头撞骨头,出水就出积液,什么运动都不能做;以前做拦网的时候,队友扣球,直接把她两个手骨打断了,手根本伸不直;而且她腰部也有很严重的腰伤。

郎平在自传中提到,以前在中国打球,做什么都要考虑“成败”,以至于听到这些就发晕,可美国人的想法却不同,只要尽全力、做最好的尝试即可,“或成或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

在新思想、新观念的冲击下,郎平学着走出缠绕多年的精神困局——“为国打球”。她终于想通,世界冠军只有一个,但生活不只是排球,作为终生热爱的事业,排球带来的应该是乐趣而非负担,否则就丧失了这项运动的本真。

这也是电影中有一笔带过的话题,看得出导演用三段故事想要表达的意思被模糊。这也是我们这一代的时代记忆吧,看书看剧都自学了一套“阅读理解”的方式,《小学语文》也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另一段关于陈忠和的弱化,就是他本人自己的要求了。在这部《夺冠》还叫做《中国女排》播出预告片的时候,陈忠和在微博上怒斥电影。给体育总局写信,要求电影删除所有关于自己的镜头,还说“不管怎么修改我都不会同意。”这样,上映的电影被中国排球协会要求不能叫“中国女排”,电影也被要求不能出现关于陈忠和的名字。观众们一直在气电影中忽略陈忠和本人的功劳,没想到是他本人要求的,骂导演的可以暂停一下了。
“一杯好茶,尽管人走茶凉;尽管茶杯上生起了很多风波,就如剧目也会曲终人散,但无碍它终究是一杯上品的好茶。”赵蕊蕊在今年一月电影发布预告片之后,发过一条这样的微博。女排运动员们的单纯善良,也是让人觉得她们更让人疼惜的理由。

相关资讯

相关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