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e-2024-05-01 12:30:02
新闻资讯
难产528天后,中国女排燃爆中国!但别再捧杀《夺冠》了:
文/ 金错刀频道 云摇
看哭了!
这是在《夺冠》播出2天后,评论里出现频次最多的话。
在电影业几乎停摆的2020年,继口碑两极化的《八佰》、全程看不懂的《信条》、不懂中国的《花木兰》之后,《夺冠》给影迷们打了一剂强心针。
《夺冠》中的女排精神,在赚得大家眼泪的同时,口碑却没有那么燃。
豆瓣评分截止发稿也有7.4分,只有21% 的人给了5星好评。
在中国人眼里,中国女排不是一支简单的球队,而是中国人精神的某种象征。
因此,观众对这部电影的期待格外的高。
与之前大家超高的期望相比,这样的成绩,只能算及格。
过高的期待和及格的成绩之间,《夺冠》差了什么?
1
《夺冠》燃爆中国,本在意料之中
《夺冠》的上映可以说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
《夺冠》经历了定档→更名→提档→再定档→再提档,历经528天,终于和大家见面。
在两次重大档期内均敢提档,是因为《夺冠》本身就具有爆款潜质。
首先,中国女排就像中国人的精神图腾。
《夺冠》讲述的故事主体——中国女排,在国人的集体记忆中,占据着特殊的情感位置。
在我们落后、缺乏自信的时候,中国女排是最先走出国门。
当中国女排在日本的主场上夺冠时,那一刻,女排对于中国来说远不只体育那么简单了。
就像电影里演的,女排比赛时,不管老人还是小孩,城市、有农村、大院、弄堂。
大家围在一起,拉着幕布,打着灯,踮起脚,仰起脖子呐喊。
当决胜的一球打出去的时候,全国人民都跑到街上欢呼。
中国几代人,都对女排有着难以言说的特殊情感。
“女排精神”,也是传承了好几代人的响亮口号。
在中国,无论是老一辈人,还是现在的年轻人,只要听到女排两个字,依旧忍不住激动、感慨。
其次电影阵容足够强大。
陈可辛导演+巩俐主演,这个组合,就是中国电影的顶流。
如何把大家已知结果的故事,拍得依然激动人心,靠的是导演陈可辛的专业功力和人文主义情怀。
从《甜蜜蜜》到《中国合伙人》,从《亲爱的》到《夺冠》。
我们都希望通过陈可辛的镜头,看到中国女排精神的时代烙印。
而巩俐扮演的郎平,简直是神还原。
巩俐饰演的郎平,早前造型刚曝光时,就被赞举手投足、从头到脚,站立的姿势、弓腰的体态、握笔和竖大拇指的样子,都像极了郎平本人。
这些让大家在电影定档时就抱有期望。
2
没想到,《夺冠》竟然这么狠
《夺冠》不是把过去裱在相框里让人回顾、膜拜,而是对“女排精神”做了一次新的诠释。
在超燃的电影场面背后,陈可辛的剧组,用了三个狠招。
1.像素级还原历史,身临其境
在电影中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场景,就是漳州女排训练馆。
为了还原,剧组去把漳州排球基地的原始木地板都扒过来了。
为了原汁原味,《夺冠》还请来了当年在电视中直播女排比赛的央视名嘴,宋世雄,亲自为电影中的女排比赛配音。
从业四十年,连续5届奥运会,他是几代人的声音记忆。
电影中,比赛场上,解说员激情昂扬的为大家解说着球场上的战况。
听着他的解说仿佛回到了那些年的赛场上。
2.每个演员都无可替代
除了场景的精准复刻,电影里的每个演员都无可替代。
很多人看电影的时候,都在想,演年轻时郎平的演员,和郎平可真像。
因为她就是郎平的女儿。
女儿饰演青年的自己,从这个角度看,这个角色,就已经厉害到开挂了。
而巩俐演郎平,也是导演三顾茅庐请来的。
巩俐拒绝了三次:“如果我演不好,就可能会成为千古罪人。”
好在,巩俐经过不断的打磨,最后饰演的郎平,每个动作、每个表情,都像郎平本人。
就连最熟悉郎平的朱婷,都说见到巩俐,吓了一跳:实在太像了。
除了郎平,其他演员,都照着当年的人物原型直接安排。
直接把里约奥运会冠军队员请来还原那场比赛。
朱婷、惠若琪、徐云丽、袁心玥、丁霞、张常宁、林莉、刘晓彤、颜妮、龚翔宇……
在大银幕上,带领观众重温经典比赛。
除了场景和人物的高度复刻,《夺冠》的一些细节,让女排精神更精准的传达到每个观众心里。
3.细节猛戳人心
电影从一开始,就用尽全力告诉你什么是女排精神。
用黄渤的话来说,“我们永远高不过俄罗斯,跳不过巴西,也没有塞尔维亚和意大利的力量。”
中国女排只能拿命去拼。
天赋强如郎平,被教练要求不能蹲起100公斤,就不能碰球。
大家在练球的时候,即使浑身是伤,滚在地上,也要爬起来练。
场馆最初是竹子搭起来的棚,队员们经常在凹凸不平的地面上擦伤,睡觉时未愈合的伤口会与床单粘在一起,早上起来后要忍着痛撕下来。
李现饰演的国家体委干事,说美国用电子计算机来训练,中国的运动员在赛场上没有秘密。
中国没有美国的电脑技术,教练就把拦网从2.24米,提高15厘米。
而后者是男排的高度。
计算机没法计算,我们把女排当男排练。
有了这些女排拼命地铺垫,再加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三场重要的比赛:
第一场,1981年女排战胜“东方魔女”日本队,开始五连冠的王者之路;
第二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美大战,失败后长期低迷的开始;
第三场,2016年里约奥运会女排绝地反击,女排王者归来。
三场中国女排生死攸关的局,讲述了中国女排40年的传奇历程,必然燃爆中国。
还有一些贯穿的细节,无不催人泪下。
有个镜头是,在训练时,运动员被木地板上的倒刺戳伤。
这扎进血肉的一根小刺,让观众立马感受到女排的痛。
还有那面被球员砸的凹凸不平墙,很容易让人想象,几千万次才能有这样的痕迹。
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陈可辛真的很懂观众,知道观众想看什么。
3
《夺冠》有一处败笔
但就是因为太懂观众了,在满足观众的口味时,陈可辛也忽略了一些东西。
不可否认,《夺冠》真的很燃。
它用女排队员们一次次受伤,一次次艰苦训练,一场场比赛告诉我们什么叫女排精神。
中国女排在国人自信心最跌落谷底的时候,用一场接一场的胜利,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它告诉我们,在中国女排青黄不接,跌到谷底的时候,又是怎么顺应时代,绝境重生。
由于“女排”的光环,许多观众看《夺冠》时,自带“宽容滤镜”。
但很多观众看完后觉得,《夺冠》应该叫《郎平传》。
看完电影,第一代女排除了郎平,你还能叫出几个人的名字?
吴刚扮演的主教练叫什么?
彭昱畅和黄渤扮演的那个陪练叫什么?
因为黄渤扮演的主教练陈忠和的形象不够饱满和立体,引起本人的不满,电影从《中国女排》最终改名为《夺冠》。
而在改名之后,很多预告片中的场景也被删减。
例如有一场戏,彭昱畅演的陪打教练,没有加餐的待遇。
他很不服气,认为自己也是女排的一员,于是从餐盘里抢过一只鸡腿,恶狠狠地啃了起来。
镜头被删减网上传言说这是对陈忠和教练的丑化,引起本人不满。
但根本原因还是,电影为了增强戏剧性,强化了郎平对中国女排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其他人和事。
前半段,仅仅是外国宾馆里的摆放的电视、冰箱、空调、洗衣机,就已经让运动员们痛哭流涕的落后,足够刺激人们奋起。
但到了后半段,无论是郎平大力改革搞大国家队,还是超纲的魔鬼训练方法,都给人感觉太快了。
导演一直在告诉我们,新时代的女排精神是为了证明自己,为国争光不是打排球的唯一。
以前球员觉醒奋起是教练说“想想你们在什么地方比赛,想想你们是哪国人”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现在球员觉醒奋起,是每个人说出自己最真实的声音,认识到打球是为了自己。
其实即使新时代的女排精神,也可以有为国争光的荣誉感,这与实现个人价值实现并不冲突。
这种割裂感就像我们看《花木兰》,明明是替父从军的孝道和对国家的责任感,被迪士尼拍成了女性意识的觉醒。
不光没有共鸣,还会感觉很不协调。
《夺冠》也给人这样的感觉,后面的像是为了说教而说教,却并不能很好的引起人的共鸣。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开头哭的不能自已,后面看的不明所以。
《夺冠》是中国体育电影的一次伟大尝试,但刀哥觉得体育电影的核心,还是体育精神的力量,而《夺冠》却在最后,忽略了这种力量的传达。
毕竟,让几代中国人热血沸腾的是女排精神,不是郎平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