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22 00:30:01   新闻资讯

中国女排:何以成为一种精神

Date-2024-04-22 00:30:01
新闻资讯
中国女排:何以成为一种精神:在讨论中国女排这个话题,有一万种视角去看。就好比陈可辛拍摄中国女排,也有一万种拍法,中国女排包裹着不仅仅是一堆人、一堆比赛,一堆教练,更是一堆时代烙印下的国家集体记忆,中国女排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符号指涉系统,是能指的。用贾樟柯的话说,世界就是角落。女排就是这个角落。

中国女排这个角落,就是一个时代中国。

《夺冠》最终在中国女排诸多可以讲述的万花筒般的故事里,选择了讲述三个年代三个故事,以此想去表达中国女排传承以来的某种精神或者气质,同时表现一个时代背景下的中国以及中国人的文化与精神。陈可辛试图这么去做,至于做的好不好我们可以通过电影去感受。要讲好这么一个长时段的故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女主巩俐这个角色选定的非常合适,甚至可以说非常精准。当巩俐在电影中,有很多个瞬间让人觉得这就是郎平,像,太像了。和郎平一样,巩俐身上也有着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狠劲儿,有一种反叛和不服输的气质。至于陈忠和这个角色的人物设定,用黄渤来演,则未免有点跳脱。在我心目中,张国立和李幼斌其实更加符合陈忠和这个角色的人物设定,在表演上的空间也更大。陈忠和作为一个出生于福建漳州的南方人,有着南方人身上非常多的细腻特征,对细节的精益控制,熟悉每一个队员的特点,讲究把每一个队员都磨炼到极致,行事非常沉稳,管理风格很柔性。在陪打岁月中,陈忠和一直扮演着调和剂的角色,和队员们相处非常融洽和愉快。

喜欢喝茶,通过喝茶去沟通和解决问题。这一点,在黄渤的表演里也有所体现。让人意外的是,郎平的女儿在角色里的出演让人眼前一亮,也充满了狠劲儿,像极了母亲郎平。和郎平一样,陈忠和对于排球一样是玩儿命的。排球比赛的输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咬合的过程,每个队员之间的身高、体能、技术动作规范、失误率都能用准确的数据测量,但是比赛结果却难以预测。冠军的背后往往是实力、对手状态、运气的诸多变量综合的结果,背后运行是高度的集体主义原则,不同于足球和篮球依靠关键球星的天才闪耀,排球比赛依靠的是高度的集体主义,对目标的高度一致、团队之间的高度协作,不允许出现任何一丝失误,对胜利的高度渴求。由此,才有可能取得胜利。当我们今天在反复讨论中国女排的时候,当我们反复讨论女排精神的时候,我们需要理解中国女排为什么能够夺冠,以及持续夺冠后形成的女排精神中指设涉的价值观到底是什么?

中国女排何以夺冠?——五连冠下的中国女排

1981年11月6日,第三届世界杯排球赛在日本举行。中国女排以七战七胜的成绩,取得了历史上第一个世界大赛的冠军,这也是中国三大球(足球、篮球、排球)唯一一个取得世界大赛冠军的球类项目。紧接着,1982年秘鲁世锦赛,中国队战胜东道主秘鲁队首夺世锦赛冠军 。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女排在决赛中迎战东道主美国队,果敢的中国女排丝毫没有受到小组赛失利的影响,3比0完胜对手取得“三连冠”。 1985年东京世界杯,中古决战强大的中国女排3比1战胜古巴队,实现了不可思议的“四连冠”。 1986年前捷克斯洛伐克世锦赛,中国女排在极为困难的情形之下出征,最终以8战8胜的出色战绩,蝉联冠军,成为世界排球史上第一支获得“五连冠”的队伍。

这个五连冠背后,就是袁伟民教练的功绩,这也是中国女排走向女排精神的起点。这一切都离不开袁伟民的玩儿命训练法。在中国排球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体系中认为:排球所有动作都是为了比赛而可以训练出来的,关键在于练习、练习和练习,熟能生巧,训练量越大,摸球次数越大,球感越好。由此浓缩成了经典的“三从一大”方法体系。即:从难、从严、从实战,大运动量训练。作家鲁光曾经针对女排夺冠写过一篇报告文学,名字就叫《中国姑娘》,据说北师大版小学教材已经收录了其中的一篇《 把掌声分给她一半 》。在这篇报告文学里,鲁光真实的还原了当年女排的训练经历:没日没夜的苦练,一周只有半天休息,其他时间除了吃饭和睡觉,就是在训练。男教练站在高处往下扣球,球员要接住,很多球员在训练的时候身上都是青一块紫一块,常年如此。很多女队员练到忍受不了,精神和身体都忍受不了,不行,还是得练。正是在这种严苛的训练下,中国女排在比赛中,往往能够越是在赛点的关键时刻或终局,逆风翻盘取得胜利。这种严苛的训练已经深入到女排的每一个动作惯性和肌肉记忆里,在赛事最后的时刻,依旧能够保持高度专注的竞技状态。这一点往往西方的女排团队很难做到,往往在先行取得优势位置后,心态非常容易急躁。而且西方的价值观本身就强调个人主义,在很多赛事的关键节点,就只能依靠个人的力量发挥优势,比如我们说熟悉的美国排球女将海曼、 阿塔莫诺娃,到了赛点附近,球队容易形成对关键个人的惯性依赖。中国球员在平时的训练中,就刻意去训练这一点,比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训练,一个人动作不好则处罚全队,女排队员一起训练,一起吃饭,统一着装,不将胜利或失败归功或归咎于任何一个个人,无论任何个人在场上出现临时性错误都不抱怨,一传动作没做好,二传马上补上去,以此类推,每个球员都是在相互衬托,相互扶持,是一个非常复杂又紧密的咬合过程。

所以在女排的内部也流传着这么一句话:胜则一起狂,败则一起扛!

当然,这些胜利也离不开教练员的审时度势和临场的合理调度,如何在复杂的环境变化中,时刻保持最优化的战队配置。以1981年11月8日日本东京世界杯为例,中国VS苏联。在此前,中国从未战胜过苏联队,在三年前的世锦赛还被苏联打了一个3:0,非常惨。第一局开场,中国队15:4顺利拿下,不到十分钟时间。第二局,苏联队开始利用身体和力量优势进行高空强攻,中国队第二句被苏联的强大攻势给全面压制住了。袁伟民此时已经用完了两个暂停时间,马上排上了老队长曹慧英。这个安排非常有胆识和魄力,在当时的球队中大多球员都经历了三年前被苏联球队暴击的记忆,只有队长当时在医院养伤,不曾经历。因此在心态上对阵苏联队没有心理包袱,上场之后的曹慧英果然按照袁伟民预想的方向发展,没有任何畏惧,面露狠色,发球就跟玩儿命似的,把球往死里发。效果是显著的,中国队从0:9追平后16:14逆转取胜,第三局则乘胜追击15:0拿下比赛。五连冠之后,伴随着一批老队员的伤病离去,中国女排也随即进入了调整期。 1988年汉城奥运会 、 1989年的第5届世界杯和1990年的第11届世锦赛 、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 、 1995年亚特兰大奥运会银牌与13届女排锦标赛,都抱憾离去。黄金一代:中国女排何以持续夺冠?直到陈忠和的任教,2004年在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女排时隔20年,重回世界之巅。这场中国队和俄罗斯队之间的对抗,可以说是中国女子排球史上的最为经典的一场对战。在1:2落后,俄罗斯队还有两分即可锁定胜局的局面下,最终逆风翻盘,赢得胜利。赛事终场哨音响起,教练和所有队员拥抱在一起,有的放声大笑,有的放声大哭,激动之状,今天再看依旧令人颤动。等待领奖的间隙,陈忠和和排管中心主任徐利、领队李全强一起到球场门口抽烟,掏出烟三个人相互看了一眼,手一直都在抖,硬是点不着烟。激动的!

陈忠和上任之后,第一件事情便是换血,重新打造一支中国女排。包括前女排队长冯坤、杨昊都在这个时候被陈指导带入女排队伍,很多老队员都被弃用,因为这个事情当年陈忠和在网上也是被一顿骂。换完血之后,就是整风,实施了27条军规,诸如:手机不能带进训练馆、晚上10点必须关机、不得烫发、染发、染指甲等等,囊括了训练、生活和思想等等各个方面。考虑到当时对内的球员都是新人,没有太多赛事经验,陈忠和又召回了王丽娜等老球员。换血,整风完成之后,陈忠和看到了中国女排的优势所在:那就是通过苦练形成扎实的技术动作、细腻的配合,以此消解西方球队人高马大的身体和力量优势。在陈忠和时代,对于女排的训练,相较于袁伟民时代可以说,是有过之而不无不及,唯一可以安慰的是,千禧年后经济的发展水平大大提升,训练的环境和场地相较于以往是好了太多。但训练是外在力量与身体之间的对抗,跟环境好坏无关。在陈忠和做教练的八年期间,所有集训加起来的休息时间不超过一整天,那一天是2008年的春节。其他时间,都是在磨炼,赵蕊蕊就是这种磨炼体制下的一个个体牺牲的代价,疲劳性骨折当时已经成为全队队员共同的问题。据前队长冯坤回忆,赵蕊蕊在场上的那一声骨折,啪,如竹子断裂的声音,每一个球员都清清楚楚的听见。就是在这种近乎苛刻的日常训练和带着病痛,赢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世界冠军。体育赛事,在竞技状态和技术水平都差不多的情况下,最后拼的就是谁敢玩儿命,尤其是在排球上。陈忠和时代的胜利,就是这种玩儿命换来的。说实话,这种玩儿命换来的胜利,是一种高成本的胜利。背后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了。同时也造成了一个不好的结果,很多退役球员在退役之后非常厌恶排球。不想接触排球。到了郎平时代,中国女排开始有了新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总结为:专业主义和科学主义。旅居欧美的郎平带来了世界范围内的经验,比如组建了一支复合型教练团队,配置了体能师、康复师以及科研团队。科研团队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力量,开始对每个球员的动作数据能够进行精准的定量化分析,可以在技术上看到中国球员与世界球员之间的优势与不足,准确到小数位。从袁伟民时代就开始的阅读比赛的竞赛方法,在郎平这里又得到了更大的发扬。除此之外,郎平的专业、专注和玩儿命的态度也是夺冠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中国女排历史上的身体与力量劣势在这一届的中国女排这里,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袁心玥为代表的新生代球员无论是在技术、身高和力量都站在世界的前沿。2.01米的身高,让以往中国女排只能看女排的现实,变成了中国女排看世界。

女排精神:天道酬勤、专业与专注

“要想取得超人的成绩,必须付出超人的代价”。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女排内部的战斗信条,这也是中国女排区别去西方女排队伍重要价值取向。

可以说,没有这个信念,中国女排没有办法在各种先天条件不足对的情况下,取得胜利。除此之外,还有专业主义和专注的加持。中国女排算得上是世界上最为专注的一只女排球队。西方的女排球员奉行的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运动员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负责,对自己的合同负责,因此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提升个人的赛事成绩和价值,以此不断去获得更高的合同。

同时,也极其容易受到个人的影响,比如西方球员如果发现了病痛就会拒绝上场比赛,球员会从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负责,而不会首先去考虑国家的荣誉。甚至西方某著名球员,曾就因为个人感情失恋的原因,拒绝临场代表国家进行比赛,这些放在中国都是不可能出现的事情。专业主义在前文的诸多叙述中,已经反复提及。正是这样,造就了女排精神。女排精神永远都不是一种狂热的口号和国民民族主义的狂热造魅。只有深入了女排精神的背后,才能看到这种精神的可贵和稀缺,在三大球中两大球颗粒无收的局面下,一群姑娘用自我的牺牲和奉献主义,为国家民族在世界主义范围内的声望竞争获得厚重的沉淀。这种沉淀,在我们看不到的各个层面和维度让国人获益。这种获益可能是多一些理解,也有可能是多一些尊重!

令人忧虑的是,女排未来发展的前景依旧渺茫。女排多年来的推广依旧收效甚微,女排运动员的整体基数相较于西方国家依旧太小,整个社会依旧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进行排球专业生涯。排球未来依然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和可能历经的低潮和迷茫。

郎平终将老去,希望终在青春!

相关资讯

相关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