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伟患癌:“我不是千年老二,而是败者为王”:李宗伟患癌:“我不是千年老二,而是败者为王”
作者:唐一(富书签约作者)
9月22日,一则震惊世界体坛的新闻传来:
马来西亚羽毛球选手
李宗伟,被确认罹患早期鼻癌,目前正在台湾接受治疗。
如果你知道林丹,那一定知道李宗伟,但除了知道他屡次败在林丹手下,你对他又有多少了解?
翻遍李宗伟的资料,不得不说,36岁的李宗伟,这辈子实在太不容易了:
李宗伟出生于马来西亚北部一个小山村,从小家境贫寒,喜欢羽毛球却没钱买球拍,只能在家用锅铲练习;
好不容易打出一点名气,却因为身材太矮被国家队拒绝,最后终于进入国家队,又因为是个乡下孩子惨遭排挤;
经过多年努力,他终于成为大马一哥,一切变好了吗?
并没有。
在他面前,还有林丹、谌龙,目前为止,李宗伟已经拿到三枚奥运银牌和四枚世锦赛银牌,他也被一些人称为
“千年老二”。
然而,36岁的李宗伟,依然在赛场上拼搏,坚持的动力就是想拿一次世界冠军,哪怕罹患癌症,他也在努力康复,争取早日重返赛场。
一次次跌倒,就是要一次次爬起,正如他在自传《败者为王》中所言,成功的秘诀只有一个:
“Never never never give up!(永远永远永远不放弃!)”
一定要自己拼,才能得到想要的东西1982年,李宗伟出生在马来西亚槟城一个名叫大山脚的小地方。
他父亲做过长途出租车司机、油漆工人,妈妈是家庭主妇,家里有四个孩子,李宗伟是最小的那个。
在马来西亚,这是一个典型的华裔蓝领家庭,但与众不同的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李宗伟,从小就喜欢羽毛球。
因为家里穷,买不起羽毛球拍,李宗伟只能偷偷拿着家里的锅铲练习,被父亲发现就挨揍,但他还是乐此不疲。
事实上,家人并不支持他打羽毛球,也没钱送他去羽毛球学校训练,家人对他唯一的期待,就是好好读书,以后多赚点钱。
至于打球,在家人看来,那是有钱人家的消遣,但李宗伟心里就是放不下羽毛球。
没钱买球拍,他就去运动商店打工,为球拍串线赚钱;
没有小伙伴陪打,他就对着墙壁,打一个破得不能再破的球...
直到11岁,他终于被当地的教练看中,开始了半专业的羽毛球训练。
要知道,羽毛球训练讲究早期的基础,不少顶尖的羽毛球好手,都从5、6岁开始训练。
林丹5岁开始练球、印尼天才陶菲克8岁,丹麦天王盖德4岁...李宗伟11岁才开始,已经算很晚了。
不仅如此,李宗伟身体条件也很差,又瘦又小,体能永远是短板,打了几年,好不容易有了点名气,被国家队看中,却因为太矮被拒绝。
但即便如此,他的启蒙教练郑炳发,始终相信这位外形瘦小的弟子,可以在世界内扬名。
因为在他看来,这个弟子有着别人没有的优点:
永不放弃。
在李宗伟的自传电影《败者为王》中有一个情节:
少年李宗伟因为身高被国家队拒绝后,在母亲怀里哭得稀里哗啦。
但在家人入睡之后,他自己默默爬起来,找到一处横梁,一遍一遍地跳起来,试图通过“摸高”的方式,让自己长高一些。
直到16岁,李宗伟才第一次进入国家队,进入吉隆坡的蕉赖马鲁里羽球学院就读。
从小镇来到大城市,李宗伟举目无亲,也技不如人。
在同年龄的球员中,他只能排上六七位,做力量训练,别人能拉起五六十磅,他则只能负担二三十磅,队友也看不起他,总嘲笑他是“大山脚的猴子”。
起步晚、条件差,李宗伟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努力,再努力。正如他后来接受采访时说的:“小时候家里那么辛苦,想买什么都很难。一定要自己拼,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体能不行,他就去练跑步,别人跑一个1600米,他就连跑好几个,甚至来回跑上十几遍。
要知道,当时的中国国家队,有些世界冠军连3000米都很难跑下来。
为了赢球,他每天像疯子一样训练,通常是5点就起床,整整一个上午的有球训练,外加一个下午的力量训练。
如果不是参加比赛,这样的生活模式,基本年年如此,日日如此,即便和家人去旅游的短短4天,他每天也要坚持跑步和游泳。
一直到现在为止,李宗伟依然保持着多项记录,在马来西亚无人可破:
队内对抗赛能连续打3小时,其他人都累趴下了,他还站在那儿,嫌不过瘾;
打过渡,他能打10分钟,而一般专业队的水平只有5分钟;
练接球,中国队孙俊能接500个,韩国队李炫一能接501个,李宗伟知道以后,硬是咬牙把这个数字提高到了1000个。
既生李宗伟,何生林丹就这样,靠着自己的努力,穷孩子出身、11岁才开始专业训练的李宗伟,慢慢成为了马来西亚国内、乃至世界最好的羽毛球选手。
看起来,一切都在变好,不是吗?
然而,命运再次和他开了个大大的玩笑,因为他遇到一个叫林丹的男人。
李宗伟与林丹李宗伟和林丹的首次相遇,是在2000年东京亚洲青年锦标赛,李宗伟18岁,林丹更小,才17岁。当时林丹夺冠,李宗伟赢得了第三,但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林丹的眼里只有陶菲克,根本没有注意到李宗伟的存在。
李宗伟倒是一开始就对林丹有了深刻印象,“尽管他当时打得没有鲍春来好,但我却隐隐觉得,以他的速度和爆发力,将来一定会比小鲍厉害。”
或许李宗伟自己也不知道,林丹后来会成为他难以越过的一道坎:
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2011年伦敦羽毛球世锦赛、2012年伦敦奥运会、2013年广州羽毛球世锦赛...
以上五次世界大赛的决赛,李宗伟均输给了林丹。如果以林丹“全满贯”的标准来评价李宗伟,李宗伟几乎算得上“全满亚”,他先后拿下了三枚奥运银牌、四枚世锦赛银牌。
最可惜的一次是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决赛,他和林丹大战三局,决胜局一度领先,并把林丹推到了绝境,但最后还是惜败。
从纯粹技术角度讲,李宗伟不比林丹差,这样的对决,不管谁胜谁负,根本没有失败者。
可惜,冠军只能有一个,但总不是李宗伟。一次又一次失败,让李宗伟成为当今体坛最令人钦佩的“失败者”,面对失败,他始终在坚持,坚持他打羽毛球的初心,坚持他对羽毛球的理解和热爱。
2016年里约奥运会,李宗伟再次出马,为的就是自己心中的奥运梦想。
连他自己都说:“我已经尝试争夺世界冠军很多次,所以没有什么可输的。”
这一次,他终于在半决赛淘汰了老对手林丹,但在决赛面对年轻气盛的谌龙,当时已经34岁的李宗伟,拼尽自己全部力气,甚至鱼跃救球,但还是没能挽回败局,最后0:2落败。
在决赛后的发布会,李宗伟眼眶泛红,他说:
我觉得自己很失落、很失望,我今天的比赛已经做得最好,但对手确实打得很好,这也是我需要面对和接受的。来了四届奥运会,三届拿银牌,不管是我自己,还是整个马来西亚,应该还是需要一块金牌吧,因为马来西亚从来没有拿过(奥运)金牌。
说完,他擦了擦眼角的泪水。
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一个国家的梦想,李宗伟从来没想过放弃,只是现实终究没有那么美好。
李宗伟的坚持,甚至也感动了他的对手,在谌龙扔下拍子欢呼时,李宗伟落寞的表情,让不少中国球迷潸然泪下。
赛后,微博有一句评论,获得了上万点赞:
“能接受外国人打败中国人的,除了福原爱,就是李宗伟。”有一种精神,叫做李宗伟“这可能就是我的命数。”
当李宗伟一次次面对失败的时候,他面对电视镜头总是这样说。
但这更像自嘲,而不是认命,因为即便已经36岁,哪怕屡战屡败,李宗伟依然追逐着自己世界冠军的梦想,依旧和命运搏斗。
永不言弃的他,体现了一种精神,叫做李宗伟。最令人动容的,应该是2013年广州世锦赛决赛,当时李宗伟和林丹再次相遇,双方前两盘打成1:1,决胜局林丹领先李宗伟3球,并拿到赛点。
当时,李宗伟一个跨步接球,大腿突然抽筋,他痛苦地挺着身体,腿却弯曲下去,根本站不起。
他紧紧抓住球拍,球拍代表着运动员的灵魂,他那一刻想的只是依靠它继续下去。
最后,他站了起来,回到比赛场地,打完最后一球。
赛后接受采访时,他这么说:
即使失败,它在我生命中凿刻下的痕迹,也将会是光荣的印记。无论未来走到哪里,我都会像一个充满斗志的战士,不断征战。无论面对什么状况,永远都知道要怎样重新再出发。
可以说,失败永远不是什么好词,我们中国人也常说,“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人们相信,只有第一名才值得被记住,历史只歌颂胜者,哪怕你为梦想付出了一生的汗水和血泪,只要失败了,就是失败者。
但李宗伟却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了,败者也能为王,第二名也能当英雄。
2011年,李宗伟的自传出版,名字就叫《败者为王》,对于这个书名,李宗伟的解释是:
“(败者为王)是讲就算这次不是冠军,下一次还是继续再来、继续再拼吧,不放弃的那种意思。”
然而,命运再次和他开了一个玩笑,在他全力备战2020年东京奥运会时,他被确诊罹患鼻窦癌。
不少人都不愿相信这是真的,但在所有人都伤心地面对这个消息时,治疗中的李宗伟却积极在社交网络上分享信息和生活。
在社交网络上,他通过照片和录音告诉球迷:“请大家等我,我很快就会重返球场。”
媒体也曝光了一张李宗伟在病床的照片,他一手拿着手机正在用餐,看起来精神奕奕。
失败总是苦涩的,但李宗伟敢于直面失败,做失败的王者,他曾说:
“我已经付出了所有,但终究得面对事实,虽然这并不容易,唯我选择接受。”
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他也觉得非常满足:“过去的种种经历到如今的高度,我现在很满意自己取得的成就。”
他和马来西亚羽毛球女单第一人黄妙珠相爱多年,两人婚后生活非常美满,还有了两个儿子。
只要不用外出比赛,他都会尽可能和家人待在一起,享受家庭的温暖。
哪怕没有拿到过奥运会、世锦赛的冠军,但他已经是毫无争议的最伟大的羽毛球选手之一。
这一切,或许是25年前,那个拿着家里的锅铲当球拍练球的小李宗伟不敢想象的。
或许,李宗伟的运气确实差了一点,但悲情难掩伟大,遗憾难掩不屈。
他不是“千年老二”,而是“败者为王”。希望李宗伟能早日康复,早日重返赛场,实现他的梦想。
作者简介:唐一,富书签约作者,90后职场老司机,专注于个人成长和职场心得,多篇文章全网阅读量过千万,立志为所有向上努力者提供力量,现居广州,微博@堂堂唐哥。本文首发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ID:FranklinReadingClub),百万新中产生活认知学院,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