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e-2023-08-27 06:30:01
新闻资讯
34岁,刚生完孩子,就去练跆拳道,还顺路参加了奥运会:
文 | 李核桃
首批奥运健儿回国了!
载誉归国的运动员,
有带着金牌回来的,
如射击冠军杨倩,
她的比赛项目已完结,
提前结束奥运之旅。
还有一些提前结束奥运之旅的运动员,
虽然和奖牌失之交臂,
但丝毫不影响我们对他们的敬意。
比如跆拳道运动员吴静钰。
她在跆拳道女子49公斤级
1/4决赛中,
惜败对手,
止步四强。
可大家都在夸她。
“对于30多岁的老将来说,
已经够可以了,
今后我们希望能够出现更多像吴静钰一样的选手。”
领队管健民这样评价她的东京奥运之旅。
著名主持人劳春燕也为她打call,
称她是“了不起的战士”,
“创造了历史”,
“即使没有拿到奖牌,
她已经是奥运赛场上的传奇”。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也赞她是:
“一个伟大的运动员和一个优秀的母亲。”
这个四战奥运、两次夺金、
34岁还疯狂拼搏的奥运老将,
带给了我们太多的感动和激励。
“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
34岁的吴静钰,
名下有一长串的“历史第一”:
2008年北京奥运会,
她拿下中国跆拳道队第一枚
“跆拳道小级别奥运金牌”。
2012年伦敦奥运会,
她蝉联该项目冠军,
成为中国跆拳道队第一个该项目的卫冕冠军。
2015年,跆拳道大奖赛总决赛上,
她是中国第一个获得世界跆拳道年度总决赛的冠军。
2019年世界跆拳道大奖赛
女子49公斤级决赛上,
她大比分击溃里约奥运会冠军金昭熙,
再度登上世界跆拳道大奖赛最高领奖台,
向全世界证实一个“冠军妈妈”的实力。
是的,她是一位妈妈。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
里约奥运会后,
她有几年没有消息。
只因为这段时间她生孩子了,
成为一个妈妈。
可在内心深处,
她始终放不下对跆拳道的热爱。
尤其是里约奥运会上她输给一个名不经传的对手,
非常不甘心,
更坚定了她重返赛场的决心。
“从哪里跌倒,
就要从哪里爬起来。”
这是她作为一个运动员,
对奥林匹克精神的最好诠释。
也是她作为妈妈,
给女儿树立的最好榜样。
她对女儿说:
“妈妈真的很爱你,
但是妈妈必须要去完成自己的梦想。”
所以才有了2017年夏天才生完孩子的吴静钰,
2018年春节就开始了恢复训练。
这条路很难,从没有人走过
跆拳道圈子里,
从来没有人生完孩子再回赛场,
也从没有女子跆拳道运动员连续参加过四届奥运会。
跟吴静钰同时期的跆拳道运动员,
很多人早早退役、
组建家庭,
甚至成为全职妈妈。
只有她,
走上了一条从未有人走过的路。
彼时31岁高龄的她,
面临着退役三年、
孕育生命、
全世界排名第42的现状,
每一个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尤其是孕育,
致使她的骨盆结构明显改变,
髋关节完全打开,
走起路来感觉身体都是散架的,
踢腿速度和力量都受到很大的影响。
而且生孩子让她长胖了30多斤,
想要将体重减到赛前的49公斤,
真的太难了。
用“武功全废”,
形容她初回训练场的情景,
一点都不为过。
眼看着自己能力跟不上,
她一次又一次崩溃。
无数个夜里,
她哭泣着问自己:
“我是不是有病?”
常常感到焦虑、抑郁。
可开弓没有回头箭,
即使高强度的训练带来的髋关节酸痛
让她疼得疼得睡不着觉、
常常自我怀疑,
第二天醒来,
她依然自我鼓励:我很好,我要努力。
努力给自己营造一种
“我当妈了,但我依然是一名运动员,我还能回来”的氛围。
她慢慢接受了一个现实:
我已不是北京奥运会上精力无限的那个少女了。
她开始给自己较劲。
不再像以前那样拼蛮力,
而是对自己的精力“精打细算”。
努力控制自己的暴脾气,
安慰自己别急、慢慢来,
学着控制运动强度。
为什么,还要这么辛苦地去打拼?
她说:
“可能就是对跆拳道的一种热爱,
我觉得我想去探索,
探索没有人走过的路,
尤其当你经历过失败以后。”
“我就想尝试一下,
我生完孩子还能不能打,
我就想做一个不一样的吴静钰。”
人,不怕跟命运较劲,
就怕跟自己较劲。
跟自己较劲的吴静钰,
赢了。
复出仅10个月,
她靠着疯狂训练、参赛的热血,
终于在莫斯科最后一场奥运积分赛上拿到48个奥运积分,
成功拿到东京奥运会的入场券。
也将自己的世界排名,
从第42提升到第6位,
王者归来!
输给岁月,我无怨无悔
吴静钰在东京奥运会的成绩,
现在我们都知道了,
以2:33输给17岁的西班牙小将。
四次奥运之旅,
两次夺金封冠,
三连冠梦碎后心有不甘。
再战,
却再次铩羽而归。
令人唏嘘!
也许有人质疑:
受这么多苦、费这么大劲,
图什么呢?
赛后她接受采访时,
也是充满遗憾:
“今天的身体状态(不行),
确实还是跟年龄有关。
对手贴上来的那一刻,
感受到速度和冲击时,
我知道,
这就是时间的力量。”
“我对她们的战术真的很清楚,
但实施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可能是真的老了,身体上不去。
比赛打得挺无奈的,
明明看到了机会,但就是上不去。”
但相较于对里约奥运会失利的耿耿于怀,
此次她非常平静。
里约那次,
她太想“成为第一个连续3届拿到奥运冠军的跆拳道运动员”,
太想拿到那块金牌了,
反而没拿出最好的状态。
“我很清楚,我是输给了自己。”
面对镜头,她哭成了泪人。
怎么能以那样的方式输掉职业生涯最后一场比赛呢?
自责,遗憾,痛苦汇聚在一起,
像一根最尖锐的刺扎入她的心脏,
她很长时间不能原谅自己。
可此次失利,
她反而有更多的坦然:
“我能接受我自己这样的状态退役,
因为我觉得我尽力了,
我真的非常努力做完了这一切,
确实逃不过年龄这个坎。”
输给了自己,我不甘心。
输给了岁月,我无怨无悔。
她在微博上安慰替自己惋惜网友:
“虽然遗憾没有站上最高领奖台,
但经历是最宝贵的财富。
努力去做一件事,
不是得到就是学到。
奥林匹克精神会陪伴我一生,
无关乎他人,只在于超越自我。
完美的比赛,
不一定是得到金牌、拿到名次。
而是战胜自我,收获成长,
获得内心的平静。
她完美地诠释了奥运精神。
结束,是另一种开始
吴静钰的奥运之旅结束了,
但她另一个同样伟大的身份,
即将真正开始——
母亲的角色。
接下来,
她打算稍微调整一段时间,
陪陪家人和孩子,
也好好陪陪父母。
在此之前,
她亏欠家人太多了。
早在女儿出生之前,
她就做出了复出了决定。
女儿出生后,
她把女儿带入训练场。
即使不能训练,
也要做比赛解说。
训练场上,
女儿在一旁吸着奶嘴,
她一边时不时地瞟女儿一眼,
一边观望着训练场。
女儿刚半岁,
因为需要尽快找回运动员那种轻盈的体态,
她断奶了。
她在重建自己身体的同时,
也要重建女儿的生活。
体能越不足,
她训练得越苦,
回家的频率也从每天回一次家,
逐渐发展到一周回一次家。
这对一个不足周岁的孩子来说,
何其残酷?
虽然老公承担了更多养育孩子的工作,
父母也帮她操持着家里大小琐碎,
解除她的后顾之忧。
可唯独女儿,
这个总是哭喊着要妈妈的小天使,
让她没了脾气。
孩子,永远是妈妈的牵绊。
多少次训练结束,
她摘下护具看手机,
发现又一次错过了女儿视频通话邀请。
多少次回拨回去,
看到女儿在手机那端哭着叫妈妈。
有一次女儿轮状病毒,
发烧、呕吐,哭着喊妈妈半小时了,
她也只能叮嘱孩子的外婆几句,
狠心挂断视频。
看着手机锁屏上女儿笑得像花儿一样的照片,
她胸口闷得厉害。
自己受苦受累,
女儿受苦受累,
不能就这么算了!
她按掉屏幕,
猛地灌下两口水,
再度走向训练场。
孩子,也是妈妈修行路上最好的磨练。
以前的她脾气暴,
容易心浮气躁,
可再大的怒火遇到软软糯糯的女儿,
也会慢慢放下棱角,
变成一个耐心的妈妈。
跆拳道是一种对抗运动,
以前的她一身拼劲儿,
拥有的是无所畏惧的“硬核精神”。
可天真烂漫的女儿逐渐融化了她的“霸气”,
她性格中拥有了更多“柔”的东西。
有时候训练不理想,
但只要看到女儿,
心情立刻转好,
郁闷情绪很容易消化掉。
女儿让她慢慢学会了忍耐、沟通,
学会如何超越自我、
如何排解负面情绪。
女儿是她压力和困难的调节剂。
当妈后她才发现,
孩子是人生路上的另一重修行。
生孩子前,
比赛就是她的全部,
赢了高兴,输了沮丧,
赛前焦躁,赛后空虚,
所有的情绪都与比赛有关,
她经常把自己困在比赛里,
不停和自己较劲。
当妈后,
像困窘的人生打开了一扇窗,
看到女儿喝奶、睡觉、叫妈妈,
她终于意识到:
比赛不是人生的全部,
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不要太跟自己过不去。
成为母亲,是每个女人的分水岭。
女儿的到来,
反而让她获得脱胎换骨般地成长。
7月26日,即比赛结束的第二天,
是吴静钰女儿的4岁生日。
她在微博上遥祝女儿生日快乐。
妈妈爱你,
但妈妈也有梦想。
过去的4年聚少离多,妈妈没能好好陪伴你;
未来的几十年,了无遗憾的妈妈,
将陪你发现和追逐自己的热爱。
“希望你也能克服所有的困难,
追求自己的梦想。”
吴静钰对女儿的寄语,
让我想起董卿。
她初为人母的第一年,
也在带孩子和追寻自我之间艰难选择,
陷入迷茫。
直到有一天,朋友告诉她:
“如果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你先成为什么样的人。”
一语点醒梦中人!
妈妈的世界里,不能只有孩子;
孩子的世界里,也不能只有妈妈。
妈妈需要梦想、成长、突破。
孩子也需要自己的梦想和追逐,
更需要一个榜样。
女人来人间走一遭,
使命不是生、养孩子,
只扮演“妈妈”的角色。
她首先是她自己,
作为独立的个体,
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就像董卿,就像吴静钰。
首先成全自己,
将自己的角色扮演好,
才能成为好的父母。
自己活得精彩了,
孩子才有了学习的榜样,
自然也差不到哪儿。
作为运动员的吴静钰,
奥运使命结束了,此生再无憾。
接下来,作为妈妈、妻子、女儿,
她的人生将踏上一个新的征程。
祝福她!
——End——
作者:李核桃,社科图书编辑,正走在婚姻路上,探求着育儿密码。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